爱润山乡的暖意
——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红十字会开展“敲门行动”侧记
时间:2025-11-07
秋雨淅沥,山雾迷蒙,湖北保康山区已透出阵阵寒意。近期,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开展的“敲门行动”,恰如一股暖流,在马良镇的山水间静静流淌。
志愿服务队叩响的第一扇门,是曾家垭村低保户老张的家。老人接过装有米、食用油、粉条等物资的博爱家庭包时,双手微微颤抖。78岁的他身患高血压,日日离不开药。提起早逝的儿子,他的目光里盛满沧桑。养女远嫁,平日里多是老人独自守着空屋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仔细了解他的生活状况,言语间透着家人般的关怀。
曾家垭村,又一扇门被轻叩。村民老戴的妻子、儿子先后离世,自己中风卧床,日常生活不能自理。女儿独自扛起重担,一边照料父亲,一边抚育两个上学的孩子,全家生计全靠女婿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满载关怀的博爱家庭包递到他们手中。
走访完困难群众,“敲门行动”的脚步并未停歇。在云旗小学,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。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述了红十字运动的起源,从战地救护的历史讲起,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精神种子,播撒在这些山区孩子的心田。孩子们听得入神,仿佛透过这段历史,看见那跨越山海的人道光芒。
紧接着,一堂生动实用的应急救护课在教室里展开。应急救护师资从预防溺水“六不”原则开始,将专业的急救知识化作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。他通过讲解与动作示意,向孩子们传授“水母漂”“仰漂”等水中自救方法的要领,还详细讲解了水中救援的五部曲“叫、伸、抛、划、游”,让孩子掌握科学安全的施救原则。
在讲解心肺复苏时,应急救护师资着重强调了心脏骤停救援的黄金四分钟,解释在这宝贵的四分钟内实施正确急救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。应急救护师资跪在人体模型旁,一丝不苟地演示每个动作要领。“位置要准,深度要够,频率要均匀”,他特别提醒孩子们按压节奏要平稳,太快太慢都会影响急救效果,并详细演示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循环配合。
随后,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取出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训练机,向孩子讲解这台“救命神器”的使用方法。“开机、贴片、放电,分析心律和电击时都要离开。”应急救护师资边讲边现场演示:他举起电极片,仔细说明粘贴的位置:“就像副驾驶的安全带,从右肩斜向左下;或者想象右手握笔的方向,也是从右上方斜向左下方。”接下来是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,他用“剪刀、石头、布”这个熟悉的游戏口诀,巧妙拆解了急救动作。
在实操环节,孩子们轮流在人体模型上练习,志愿者手把手地纠正动作。有个瘦小的男孩格外专注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住,仍在一遍遍调整着手势,那份专注的神情,仿佛正在经历一场真实的生命救援。
培训结束后,“敲门行动”继续在校园里传递温暖。县红十字会对8名困难学生进行了慰问,为他们送去装有生活物资的博爱家庭包,并勉励他们奋发学习。
这时,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王承鼎注意到一个安静的小女孩。一旁的老师轻声说,就是这个孩子平时没有鞋穿,经常赤脚上学。
此前,王承鼎从老师那里得知有这么一个小女孩,特意从超市给孩子买了两双运动鞋。“这鞋底有防滑花纹,正是孩子最需要的,选了大一码的尺寸,这样明年还能穿。”
“试试看,合不合脚。”小女孩双手接过鞋子,端详着这双属于自己的新鞋。穿上新鞋,她利落地站起身,在原地轻轻踩了踩,感受着新鞋带来的踏实与温暖。这一刻,她眼中的光芒,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诉说内心的喜悦。
暮色降临,110余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小礼物,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,如获至宝。
秋雨未停,山雾依旧。但这次“敲门行动”带来的暖意,从困难群众的家中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,如同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种子,在这片群山间生根发芽,绽放出希望的花朵。
龚世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