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桥永在
——四川省达州市八旬党员潘秋红与市红十字会的暖心之缘
时间:2025-11-04
在四川省达州市红十字会的捐赠记录里,经常出现一个名字——潘秋红。这位1939年5月出生的老党员,自2020年春天与市红十字会结缘以来,用一次又一次的暖心捐赠,书写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爱心佳话。
半生砥砺报春晖
潘秋红的生活,是从苦难中开出的花。他3岁时被生父卖至山区一户姓潘的人家,童年与柴刀、鱼篓为伴。11岁,他担任共产主义儿童团通讯员,每天步行10公里山路送信。12岁时,他才读了一年书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成为他最早的文化启蒙,也在他心中播下了善的种子。
1958年,潘秋红参军入伍,在部队扫盲班中摘掉“文盲”帽子,因表现突出多次获评“五好战士”“优秀士兵”,并荣立三等功。退伍后,他辗转华东608队、二八三大队等单位,从柴油机修理工到行政管理员,岗位在变,初心未改,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,直到1994年退休。
从识字困难的青年到能写会算的技术骨干,潘秋红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社会的关怀。正是这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,让他深刻理解到: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,是多么珍贵;将心比心、守望相助,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。“我经历过困苦,更懂得感恩。我受过帮助,现在也要去帮助别人。”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,成为他日后持续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不竭动力,也为他与红十字会结下深厚缘分埋下了重要的伏笔。
2020年初,湖北武汉发生新冠疫情。彼时80岁高龄的潘秋红,揣着积攒的1万元,第一次踏进达州市红十字会的大门。“我想为抗击疫情出份力。”老人朴素的心愿,让现场工作人员深受触动。这笔善款如同桥梁,自此开启了潘秋红与市红十字会的不解之缘。
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回忆道:“潘老当时说,他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,现在国家有难,他必须做点什么。”这份始于疫情的特殊缘分,在此后的岁月里不断延续、深化。
救灾救难不停步
2021年,河南发生暴雨灾害。潘秋红看到灾情的报道后,彻夜难眠。第二天,他不顾年迈行动不便,拄着拐杖来到市红十字会,执意要捐1万元。工作人员见他行动不便,劝他保重身体。老人却态度坚决:“看着同胞受灾,我心里难受啊!”
最终,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将捐款转付灾区,这才让一直悬着心的潘秋红放下心来。“通过红十字会这个渠道,让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。”潘秋红反复表达着对红十字会的感谢之情。
2022年,潘秋红因病住院接受吸氧治疗,却仍心系香港疫情,联系市红十字会表达捐款1万元的意愿。市红十字会得知后,立即启动“上门服务”,主要负责人带队前往医院,在病床前接受了这笔特殊的捐款。
同年,泸定地震,更是见证了这段情谊的深度。市红十字会在电话中极力劝阻:“您还在吸氧治疗,这1万元钱我们不能收!”电话那端,老人几乎恳求:“看着乡亲受苦,我心里煎熬得厉害……”次日,市红十字会捧着鲜花登门,发现老人早已坐在门口竹凳上等候多时。
如今,潘秋红累计通过市红十字会等渠道捐款达7万余元。那些鲜红的捐赠证书,被他视若珍宝地收藏着。
“是市红十字会帮我搭起了这座爱心桥,让我的心意能够流向最需要的地方。”潘秋红说。
钱静怡